《教改信息摘要》2018年12月总第261期学习方法

 二维码 239
发表时间:2018-12-14 10:10

教改信息摘要

2018年12月总第261期               福州屏东中学教研室

   

〖导读〗本期主要内容: 学习方法

    1  孩子学习拼的不是智商而是时间管理

    2  三种学习方式的有效结合

    3  小组合作学习怎样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4  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转化的“反弹现象”之三大误区




孩子学习拼的不是智商而是时间管理

为什么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差,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很多家长,甚至有些老师都会说,智商有高低,努力各不同!

但是很多人往往会忽视这么一点,真正决定孩子学习成绩的,不是智商,而是孩子对时间的管理。这就是有些人想方设法补课、熬夜,最终也学不过另外一些同学。因为他并没有掌握时间管理的诀窍。

时间并不重要,效率才是关键

说到学习时间紧张,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怎么挤时间——压缩睡觉的时间、压缩吃饭的时间、压缩休闲娱乐的时间,等等,把一切学习以外的时间都压缩到极致,彷佛就是管理时间的终极目标。

为学习成绩而苦恼的同学,常常也伴随着觉得时间不够的苦恼。因为他们觉得,要想把成绩赶上来,必须给自己“补课”——多补习以前的基础或者多找点别的教辅材料来做一下。但是,老师上课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时间,又要布置好多好多的作业,每天连作业都做不完,哪里来的时间去自己学习?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人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学习,几乎达到了人的生理极限了,不太可能再挤得出什么时间出来了,但进步仍然十分有限。看到自己在非常痛苦地看书做题的时候,有些成绩比自己好很多的同学却似乎很悠闲的样子。如果时间利用都到了这步田地,自己还有再改进的余地吗?

对于这些问题,用一句话解释:“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效率。”

学习时间也有“马太效应”

排名靠后的同学总是抱怨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除了做作业,根本没时间自己学习;而排名靠前的同学,则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其实没多少,每天放学之前就已经把家庭作业做的差不多了,剩下的时间可以自己找点题来做找点书来看,还可以小小的休闲娱乐一下。

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改变现状的同学而言,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沮丧的局面。对于这种现象,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学习时间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指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社会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学习好的人,因为看书做题很轻松,时间剩下很多,可以用来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而为学习苦恼的人,因为看书做题都很痛苦,效率低下,每天连老师布置的作业都难以完成,根本挤不出时间来学习,只能越来越痛苦。学习成绩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要解决这个问题,单纯靠挤时间是没用的——就像穷人单纯靠节约储蓄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一样——我们必须记住世界上有比时间更重要的东西:效率。眼睛只看着时间,是无法逃脱“马太效应”的陷阱的。

在管理时间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记住: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个小时,再怎么挤也有限;但是时间利用的效率是可以成倍提高的,提升的空间很大。当我们在思考如何利用时间的时候,首先要想到的不是怎样从哪里“抠”时间,而是怎样提高现有的时间的利用效率。

原则一:学会舍弃

“处好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你。”把这句话的思想用在时间管理上,也可以说:“利用好时间的最重要原则,就是不要试图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

真正懂得如何利用时间的高手,一定是懂得如何舍弃的人。

中学学习的压力很大,很多人被弄得手忙脚乱。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面前总放着一大堆书,但你每次只能拿起一本书,认真阅读,而不是同时拿起十几本书随意浏览——这是一种最浪费时间的学习方法。只有读完一本之后,再去拿起另一本来阅读。那么,该选择哪一本呢?答案很简单:最重要的那本。对第二重要的那本,坚决不看。当你把最重要的那本看完之后,第二重要的,也就变成了最重要的了。

确保自己一直在做最重要的事情,实际上也就是确保了自己的时间一直在被高效地利用。如果你今天计划做五张试卷,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各一张。那么,请先做你觉得最需要提高的那门科目。即使你做完一张之后,突然天花板掉下来砸到脑袋,到医院住了一天院,那么你做的这一张试卷对你的分数提高仍然是极有帮助的。

原则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在有限的时间内寻找最重要的事情来做,要放弃的东西,不仅是那些看起来不太有价值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放弃那些看起来很有价值,但是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事。

一道难度极高的题目,总是让人忍不住想去挑战一下。如果你在做完高考试卷前面的题目之后,还有充足的时间去解决最后一道难题,这样的难题当然值得去挑战,因为它会给你加分。但是,如果你前面的题目做起来都很困难,那么,挑战这样的难题,不仅不会有结果,还是让你减分——因为你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做那些你本来可以拿分的题目。我们要保证自己的学习效率,就要多做和自己水平相适应的题目,既有成就感又能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所以,对于那些刚开始制定计划的人来讲,计划应该定得适度低于而不是高于自己所能完成的水平。比如你预计自己复习某一部分的内容需要一个小时,那么你可以计划用80分钟。让时间宽裕一些,但尽量保证每天给自己规定的任务都能完成。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前一天所计划的事情都做完的成就感是非常爽的,可以给你继续制定和执行计划的信心和动力。这样循序渐进,再慢慢的提高标准,才能真正高效的利用时间。

原则三: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安排时间

“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名言。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没有人能两次度过同一个小时。”每一个小时都是很独特的,在每一个小时里面,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自己的生理心理状态,都会发生变化。上课的时间和在家自习的时间,显然是各不相同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24个小时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小格子,然后往里填充内容,然后就管这叫“时间计划”。我们必须学会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时间相契合。

面对那些需要大量的阅读、理解、背诵的东西,就要安排时间比较长、精力比较充沛、不容易受到干扰的时间段来做。那些精力不太旺盛,比较容易受干扰的时间用来做什么呢?用来做题。因为做题的时候需要动笔演算,可以强迫你集中注意力,即使周围环境比较吵闹,即使你精力不太好,仍然可以达到练习的效果。

原则四:注意适当的休息

孩子们要想把时间利用好,除了要挤时间学习外,还要学习挤时间休息。有很多同学喜欢熬夜,因为夜里安静,有利于学习。但这样就会影响白天的精神,上课老想打瞌睡,又怕被老师发现,睡得很不安稳,于是课没有听好,觉也没有睡好,一天到晚都迷迷瞪瞪的。

其实,高中的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要浪费时间很容易,一晃就过去了;要努力学习也足够长,学习任务重的时候偶尔熬夜可以,长期如此肯定坚持不住。

最重要的原则:学会执行

把良好的计划变成现实,就跟我们学习需要预习和复习一样。计划既需要每天执行之前牢记在心,也应该在每天执行之后进行检查,只有如此才能不停的督促自己,持之以恒。

总之,说了那么多关于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话,就是没有告诉大家该怎么样列一张每天如何安排时间的表格。实际上,这可能是在时间计划中最不重要的一个方面了。你只要拿出一支笔一张纸就可以填满整张表格,但里面的东西可能对学习毫无帮助。

我们都知道,同样是一张写满了字的密密麻麻的试卷,有的能得到150分,有的只能得零分。所以,把试卷写满不是本事,知道该写上什么样的正确的内容才是本事。时间管理也是一样,列出表格把时间填满不是本事,知道如何在正确的时间填入正确的内容,然后认真执行,这才是真正的本事。

(本文选自搜狐教育2016年9月16日)



三种学习方式的有效结合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逐步得到推广。三种学习方式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有效学习的途径,要持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仅仅靠其中一种学习方式显然是不够的,将三种学习方式有效结合十分必要。

探究三种学习方式的有效结合,首先就要了解三种学习方式本质。长期以来,国内外从事心理及教育研究的学者从多个角度对自主学习问题进行过深人的理论探讨,理论观点之间存在着差异。Holec认为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习者能够自我决策学习各方面的问题。Little则认为从心理学角度看,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及学习内容的一种心理关系问题,即具有一种超越性、批判性的思考、决策及独立行动的能力。合作学习不等于简单地把学习者分成小组进行学习。探究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地点并不拘泥于学校,内容也不拘泥于同一学科之中,因此探究学习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探究学习中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坚持分析的、全面的、怀疑的思维和自我反省的批判性思维,有了这种思维,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对所学习内容甚至教师提出怀疑和质问。此外,探究学习还具有问题性、开放性、批判性。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其出发点不在于分别单纯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而是通过这些方式共同促进学生多方面学习能力的发展。

学习的实质很大程度上取决士人们对知识的看法,全新的知识观,可概括为:(1)知识的建构性,将知识看作是个体对其的建构;(2)知识的社会性,知识是存在于团体中的,而不仅限于个体之中;(3)知识的情境性,这个特征指的是学生遇到的问题是实实在在的问题,是生活中、社会中也会存在的问题;(4)知识的复杂性,表现为知识结构的开放性,通常不能通过单一的学习方式来掌握;(5)知识的默会性,即存在着无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进行明确的逻辑论证与说明的缄默知识。基于全新的知识观,人们对于学习的实质有了新的认识:学习应该是具有情境性、社交性,强调自我体验的一种过程。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表面上各有优势,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的。首先,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探究与合作。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是需要经过独立探究来解决的,当自己经过探究尚不足以解决问题时,就需要求助他人,如果问题还不能解决,就需要分工协作来共同解决问题。其次,合作学习也需要自主、探究。在进行合作学习时,会进行分工协作,要求小组内每个成员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这是一种集体的自主学习。当个体遇到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就需要集体进行探究学习。最后,探究学习也需要自主、合作。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时候,如果是个体单独的探究学习活动,就是自主学习;如果是集体的探究学习活动,就是合作学习。实际上,这三种学习方式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在总结三者的优势基础上,可以在课堂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本文选自《考试周刊》2017年第2期 杨雯芮 文)



小组合作学习怎样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第一,科学分组。合理分组,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要根据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按优、中、下三类学生进行组合,每个小组4—6人为宜。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依据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在《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中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学生教学生,既利于后进生进步,更利于优秀生发展。因为学会了再教会别人,是最有效的认知方法。

第二,任务明确。明确的学习任务,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和任务,突出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组长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全班学生的纽带,直接关系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小组长应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同时,小组内要设学科组长,加强学科问题研究和质量把关。

第三,良性竞争。学生具备一定的好奇心,同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竞争是一种良性互动,竞争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学生的知识吸收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小组合作学习的竞争,不在个体与个体之间,而是在小组之间。这种竞争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增进情感交流。如果将学生的生活、卫生、纪律等都纳入小组合作竞争中,效果会更好。

第四,捆绑评价。合作学习的根本是发挥小组内的动态因素,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要实现这一点,评价是关键。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不是个体评价,而是团队的评价。此外,小组合作评价不能由教师一人说了算,还要让学生自评、互评。评价内容不能仅限于学习结果,要把学习兴趣与态度、思维方法和价值观纳入小组合作评价中,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小组群体发展,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进步。

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

(本文选自搜狐教育2016年4月26日许兴亮 文)



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转化的“反弹现象”之三大误区

一、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动机性反弹与因材施教误区

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反弹现象”并非个案,它是发生在学习困难学生教育中的常见现象,虽然教师花费了大量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却没有在学习困难学生心里扎下根,只要教师有松懈,他们便立刻恢复原样。那么,为什么优等生对学业目标的稳定动力无法在学习困难学生身上复制?因此,需要探讨引发学习困难学生学习行为的具体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转化的动机性反弹就将频繁发生。从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的学习困难学生转化方式来看,因材施教策略排在首位,即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独特素质来进行教学鞭策,有的放矢无疑是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重要手段,但教师在学习困难学生因材施教的过程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有待观察。

例如,“因材施教”中的“教”是否就是单纯的学业追求?将学习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志向区分开来是“因材施教”的误区,许多教师会反驳,学习困难学生就是因为学业不良才是学习困难学生,尽管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认定主要表现为学业不良,但学习困难学生的产生却大多源自于学业以外的非学习因素。因材施教的核心诉求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包含了两个部分,一是学习需要,二是学习期待”,优等生的学习动机指向学习需要,而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则要通过满足他们的学习期待来实现,这是非学习因素的统摄范畴。其实学习困难学生也有学业焦虑,但他们并不会因为学业焦虑而变得奋发上进,其原因在于他们对学习的期待不一样。针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转化的动机性反弹,教师擅长从学业问题和知识障碍等方向入手去“因材施教”,而缺乏对学生非学习因素的关照。学业不良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学习困难学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促使自己的学业情况改善,却不能长久保持。可见,困扰他们的并不一定是怎么学,而是为什么学。如今学校的教师往往太过于看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

因材施教要同时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缺一不可。其中,由教师设计的是学习需要,由学生自身感受到的是学习期待。学生切身感受到的才能促进学生学习。往往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和后进的学生都容易产生学习焦虑,他们的焦虑是渴望认识学习目的的焦虑,而教师的焦虑则是学习效率的焦虑,“教师只有在解决了学习困难学生学习目的的焦虑后才能真正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外源性反弹与榜样激励误区

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转化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由外部环境因素造成的外源性反弹现象非常频繁。一般教师会着重考察学习困难学生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因为这两个外源性因素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形塑作用非常大,特别是中国社会的家庭教育结构复杂,优化亲子关系可以说是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必经之路,教师希望家长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倾向于从好的学习对象、积极的牵引力量等方向来考虑外源性因素。可见,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同伴关系,榜样塑造都是教师调节学习困难学生外部环境的核心途径,但榜样塑造也常常成为学习困难学生反弹的隐患。

那么,如何理解榜样塑造对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障碍呢?教师对榜样力量运用的误区之高在于,他们认为所设置的榜样都是好的、优秀的、完美的,或者说教师认为只有好的榜样才值得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岂知这恰好是学习困难学生出现外源性反弹的原因,要知道真实的外界力量并不尽如人意。以亲子关系为例,溺爱式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毫无原则地祖护,即使孩子做了错事,父母也是百般辩解包庇,不能与学校达成合作互助的良性关系;粗暴式的家长则刚好相反,中国自古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观念,孩子稍有差错,家长动辄打骂,导致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或逆反态度。显然,这两种家长都是学习困难学生教育“反弹”的不安定因素,但他们都是存在于学习困难学生身边的真实存在。教师擅长为学习困难学生塑造榜样,却不擅长为家长树立榜样。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并不是教师和家长的单方面沟通,“家校合作的本质是家校一体化,促进家长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转化的参与、互动与共建”。因此,教师不能把“家长”看作单个家庭的成员。教师要学会动用其他力量去塑造学生的成长环境,建立良性的制衡关系。

除此之外,教师普遍擅长使用榜样激励来促使学习困难学生奋进,而他们和家长沟通时采用的主要方式却是“告状”或“委婉告状”,并用其他学生来作对比。教师的出发点很明确,要让家长知道自己孩子存在的问题,并和自己一起来激励学生。但大多数学习困难学生的家长最害怕接到教师电话和短信,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教师都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而一部分家长在获知孩子的不良表现后会直接采取简单粗暴的警告手段,激励也因此变为了“刺激”,结果是学生对教师产生极度的不信任和恐惧感。教师与家长沟通的目的在于借助家长影响学生,但就其过程而言,最先受到影响的是家长,因此,教师和家长沟通的关键并不在于告诉家长你的孩子有什么不好的状况发生,而是如何引导家长的行为取向。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都一样,他们的作用均表现为“对学习困难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持续关注和陪伴关系”,这是关键所在。只有最普遍、最稳定的外在支持才能给予学生真实的存在感和认同感,正是因为教师对榜样激励的认知误区才导致了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外源性因素不稳定,进而造成反弹。

三、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策略性反弹与赏识教育误区

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转化还存在策略性反弹现象。所谓策略性反弹,是指以往对学习困难学生有用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现在没用了,但这种失效的策略不是忽然之间没用了。绝大多数教师针对学习困难学生采取的教学策略都是对特定方式或方法的长期应用,而越是“长期”,越容易出现策略性反弹现象。原因在于,这样的转化策略是以“生产”人才的批量化方式来进行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必然是和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对象相互配合的结果,但教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特征太过执着,在他们眼里,学习困难学生都差不多,要么学业不良,性格内向;要么行为失范,不服管教。教师要擅长针对不同的学习困难学生问题来制定转化策略,表现为“一个问题三种方式,每种方式坚持一学期”,不仅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要突出,还要关注教与学的个体交互性。

长期的赏识教育会失去效果也有一定的原因。我国教育学家陈鹤琴曾说过:“依靠长期赏识策略来激励学生的教师并没有发现学生有何可赏识之处。”这句话主要提出了赏识教育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教师千方百计地夸奖和鼓励学生,而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小心翼翼地回避,赏识教育的基本前提是做到真实,教师应该客观地、真实地评估学生的优势和弱势,这对教师来说并不难;二是教师找不到正确的赏识途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智力、人格和潜能差异,不要以“生产”人才的批量化方式来应对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问题。学习困难学生之所以是学习困难学生,就是因为他们与优秀生、中等生在学习水平或行为规范上有所区别,优秀的学生不是什么都优秀,而是他们的优势没有被湮没。因此,教师应对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反弹现象要实施个别化教育。

有效的赏识教育必然伴随着个别化教育,但个别化教育却绝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那么简单。许多教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所采取的教学转化手段只能维持短暂的效果,学生在新鲜感结束后原先是怎样的现在还是怎样。将个别化教育与关注、利用学生差异性视为同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师在学习困难学生转化中最常发生的策略性误区。个别化教育强调的是教师和个体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它必然包含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但其根本特征是教师和个体学生的交互性行为以及这种行为的日常渗透。许多教师对学习困难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都流于表面,并没有在常规教学工作中形成处理学习困难学生学习问题的交互性渠道。个别化教育一定要落实到日常与个体学生的交互性学习中才能追踪学生的变化,持续发挥作用。

(本文选自《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23期 黄宁 文)




福州屏东中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