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融合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课题结题汇报会暨福建省普通高中优质课程建设(信息技术)中期汇报

 二维码 224
发表时间:2019-08-09 21:05

2019年8月9日下午,《高中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融合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课题结题汇报会暨福建省普通高中优质课程建设(信息技术)中期汇报会在福州屏东中学三楼会议室举行,会议邀请了福建省教科所原所长、福建海峡教育研究院院长林斯坦教授,福建省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冯云主任,福建省普教室教研员周锋老师等三位专家与会指导,同时参与本次会议的还有我校林金来副校长、教研室郑天宇主任、信息技术组教师及《高中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融合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课题组全体成员。



会议首先由课题主持人周灵老师向各位专家汇报了课题的开展情况,包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标、实施步骤与方法等。本课题基于现代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育技术理论等理论基础,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通过制定“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研究方案,执行“四个一”(一个典型课例、一节研讨课、一次沙龙式评课、一篇教学反思)的听、评课制度,加强研究团队研讨交流,开展了两轮完整的行动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融合的教学策略及模式。

汇报中重点阐述了课题自2016年以来逐步实现高中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从拼合到整合,从整合到融合,再从融合到推广验证的行动研究过程。2015-2016学年的初步尝试阶段,研究性学习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相对分离,主要是信息技术课程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技术支撑;2016-2017学年的课程整合阶段,尝试整合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2017-2018学年的尝试融合阶段,以研究性学习课程为主线,根据研究性学习进程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融入相关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通过精心设计,使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任务为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提供真实、适合的任务情景,在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同时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2018-2019学年的实现融合阶段,形成教学模式,辐射推广。

汇报中也向各位专家展示了课题实验的初步成果和社会效应,体现出课题研究成果的前瞻性、创新性和对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在教学模式构建方面,经过实践检验的高中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融合的可行教学模式,为两个课程提供了可供鉴融合教学实施方案。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我校在第34届福建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中参赛的六个项目全部获奖,两项荣获福建省一等奖、三项荣获福州市二等奖、一项荣获福州市三等奖,其中《快递包装的现状及改善方案研究》参赛团队还荣获第34届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在信息技术学科专业领域中,教师团队近年也指导多位学生获“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活动”省赛一、二等奖,及各级各类机器人、电脑制作等竞赛奖项。在促进教师成长方面,课题组多位成员在省、市级教学开放活动、教学研讨会中开设了十余节公开课、讲座,优秀课例参与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工程提升、“一师一优课”等评选活动并获奖,全面提升了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分享的教学经验也获得了同行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起到了推广辐射作用。同时汇报也提出了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汇报结束后,各位专家针对课题实施成效进行了专业的点评与指导。专家们首先认可了课题的前瞻性,对课题组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精神,团队成员的严谨、敬业,对课题理念的深刻认识、灵活应用,对课题实施过程的清晰思路、扎实研究,对任务驱动、项目式教学等方法的恰当使用,对课题师生成长目标的达成、结题成果的丰富都给予了一致肯定,同时也对课题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合理、具体的完善建议。

林斯坦教授指出,可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指导授课过程整理成包含有任务单、学习内容及练习的微课视频,充分利用网络化环境,为学生提供可重复学习的数字资源,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冯云主任建议,通过行动研究积累形成的教学案例成果集,其呈现形式可以更加多样,除了以文字的形式整合成汇编册,也可利用视频记录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过程,丰富课题研究成果,让课题的辐射推广更具有可持续性。

周锋老师也提出,在行动研究的反思总结阶段,应更注重将课题的理论基础融合进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实现课堂的高效开展。





会议最后,林金来副校长也从学校的角度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通过课题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屏东中学实现了青少年创新大赛获奖零的突破,通过实践、反思,实践、提升的成长过程,有效提高了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会议圆满结束,林金来副校长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的莅会指导表达了感谢!





福州屏东中学官方微信